对医学的认识——医学箴言_格言

首页 > 格言

对医学的认识——医学箴言

2019-02-06 05:42:34  浏览:319  作者: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对医学的认识:

  医学是无奈的,生命是脆弱的。医学的发展成果相对于疾病的发展总是滞后的,医学面对疾病时大多时候都是无奈的,而医学医药的发展只是一定程度上阻止疾病的继续恶化却不能从根本上剔除疾病。医院不是万能的,医学的发展相对于疾病的发展总是不完美的,这种预防的界限一旦被打破脆弱的生命将不堪一击。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的依赖医学,而应该通过自身的预防而享受自身的健康。

  医学箴言:

  1、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2、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3、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4、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5、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6、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7、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8、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9、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10、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11、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12、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13、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痛。

  14、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15、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16、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17、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8、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19、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20、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21、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22、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23、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24、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25、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26、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27、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28、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29、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30、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31、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32、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33、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34、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35、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36、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37、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38、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39、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40、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4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42、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43、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44、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45、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46、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47、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48、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49、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50、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51、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52、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53、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54、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55、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56、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57、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58、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59、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60、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61、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62、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63、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64、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65、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66、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67、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68、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69、《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70、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71、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72、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73、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74、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75、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76、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77、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78、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79、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80、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医学是人类为适应生存环境并克服疾病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它既古老又新兴。古老是指它与人类同开始,源远流长。说它新兴,是指医学发展为科学体系不过四百多年,同时,医学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改变而在日新月异,永无止境。但是,古往今来,由于人们对医学重微观轻宏观的局限,加之普遍性的事物难以概括,古今中外的学者与医者,至今都在从各自的视角探究医学的定义。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